首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指导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高考指导

朴实厚重 稳中求新

日期:2007-08-08 11:01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322次

朴实厚重 稳中求新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及08届复习建议

宋云兵

在几十万高考学子的热切期待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下,2007年普通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终于呈现在了我们面前。通观整套试卷,除作文外,考题可谓平和,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一切都在考生的视野和意料之中——朴素自然,不加雕饰,让考生觉得似曾相识,朴实,温和,极具亲和力,给广大考生以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但它决不平庸,平和中蕴藏着厚重,传统中显示着时尚。

    整套试题鲜明地体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平稳之中有变化。

   试题按照2007年国家考试中心发布的《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基本沿用了2006年全国语文试题的基本结构和试题命制模式,基本保持各大题和各考点分值设置不变、题量不变,试题难度适中甚至比去年有所降低。

  具体来讲:

基础知识部分,字形考查的都是常用字,如“矫健”、“罄竹难书”、“拾人牙慧”等;成语考查了“蠢蠢欲动”“甘之如饴”“沧海桑田”“无足轻重”等常见成语;病句考查的类型也在六种常见语病的范围内。

  社科文阅读部分,选文内容是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查的题型很传统,依然考查的是概念的理解,文意的把握以及推断能力。

文言文阅读部分,语言材料选自《后汉书•宋均传》。依旧是考人物传记,选文比较通俗易懂,题目的设置也是常规题型,难度不大。

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默写部分也非常平和。诗歌鉴赏考查的是苏轼的《望江南》,这首词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题目设置一道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一道考查艺术手法——“从‘景’和‘情’的角度对本诗鉴赏”,题目设置中规中矩。默写全部出自课本,可以看出对课本的重视。

  文学作品阅读选用的文章是现任苏州市人大常委、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的吕锦华的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语言畅达,主题明确,没有给考生设置阅读上的障碍。设题也都是常规考题,学生解答起来较为顺手。

一向被称为“试验田”的语言运用题,却没有进行“试验”,考查的全是传统题型——仿写、简明和得体的三种旧题型。

当然,今年试题较去年也有一定的变化,尤其是作文。虽然漫画作文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近几年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这一命题方式还是令考生稍感意外。

  另外我认为今年作文命题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命题形式上,还体现在命题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上。那些习惯了用古代人物和事例诠释某一哲理或道德观念的学生,在面对这样一个完全基于现实的文题,能否有话可说,有例可举,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考前我就多次提醒学生,对这种可能性要有充分的准备。

  命题的变化,势必会带来不适,好在这种变化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公平的(据新浪网调查显示,72%的考生认为这一题目难,只有28%认为不难,这说明面对今年的作文题目,考生出现些许的不适应,这是普遍现象,很正常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就其关注现实人生这一方面讲,我想其正面意义还是主要的。

二、传统之中见时尚。

“传统”是指试题在选材和命制上,不猎奇,不标新立异,不哗众取宠。命题取材于日常生活,不刻意追求热点焦点,在寻常试题中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处变不惊”的味道。另外,“传统”也指对传统文化的关怀。无论是文言阅读材料、诗歌鉴赏材料,还是语言表达及运用涉及的材料,都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即使是现代文阅读材料,也蕴涵了传统文化的许多因素,比如,传统手工艺、古琴艺术、高山流水、苏武牧羊等。

  “时尚”是指试题的时代特色鲜明。整个试卷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活泼而不板滞。诸如开发区、大西北、社会公众专利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都进入阅读材料,关涉政治、新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无形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及知识面,同时也提醒考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

三、平和之中含棱角。

“平和”是指整套试卷21个题目,没有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地方。相反,试卷无论在结构和题型上,还是在考点、材料选用以及设问的形式上,都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平易近人的感觉。 

然而,一些试题还是有难度、有“棱角”的,这可能会使某些考生因“触礁”而蒙受一定的损失。这其中最明显的还是作文。这次作文命题的问题,就是审题的难度过大。据说作为材料漫画改自吉林漫画作者何平两年前创作的同题漫画,但内容却是大相径庭。我认为漫画的画面寓意太过含混不明,给考生造成了极大的审题障碍。又如文言文翻译,有些词句虽然考生见过,但翻译起来可能会有些不准确。诗歌鉴赏对作者心情分析的那一题,我觉得标准答案似乎也不妥,学生一般会答为无奈与落寞之意以及旷达超然的胸襟两方面,权威的《宋词鉴赏辞典》也是这样分析的,而答案只给出了无奈与落寞之意这一面。

高考命题这些有意无意的“棱角”提醒我们,对高考的艰巨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总结的意义无外乎有利于再战。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2007年高考语文复习有如下建议:

   1.依纲据本,把握高考指向

    读懂考纲,领悟考纲,是高考复习有效、高效的前提。从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实际来看,“考试大纲”的变化和调整,总会在当年的试卷中有所反映,因此,研究考纲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任何一位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考试说明”又是复习中最好的指导老师。

    2.夯实基础,编织知能“网络”

    高考是考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检验。语文素质高低,首先取决于基础的是否扎实。所以,应当借助高考复习,对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作必要的回顾和梳理,查漏补缺,尽力把基础再打得扎实一些,编织好一张较为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网,这样才能形成比较清晰的复习脉络。

    3.全面备考,切忌厚此薄彼

    复习要全面,高考考纲要求的各个考点要全面抓,不可厚此薄彼。比如一些同学懒于做主观题,不用心背课文,这都是不良习惯。

再从作文的考查来看,既然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多种考查形式并存,那么,在写作训练中,各种形式都要练,都要写,从而适应高考作文考查的多种形式。

    4.学会总结,探索应试规律

    高考复习,大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是题目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能不能通过做题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语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提高应试能力,必须学会通过训练找寻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是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5.关注现实,拓展阅读视野

    从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卷来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追求人文精神,已经是命题者的共识。所以,关心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思考生活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能够使自己的思辩能力得到锻炼;阅读的视线不仅触及手头的课本读本,更要投放到精美的时文和经典的美文,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有着这样宽阔视野的人,面对任何一份高考试卷,都应该能够从容以对了。

                    

 

相关阅读:

• 政治高考答题建议2007-08-07 20:53

• 语文高考答题建议2007-08-07 20:52

• 数学迎考策略2007-08-07 20:51

• 物理高考答题建议2007-08-07 20:48

• 生物高考答题建议2007-08-07 20:47

• 英语高考答题建议2007-08-07 20:45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