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题研究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课题研究

【李镇西】以小见大,夹叙夹议 ——写作微讲座(5)

日期:2020-10-05 11:21作者:李镇西文章来源:镇西茶馆点击数:4623次

一般来说,老师们的教育文章无非两大类:说观点,讲故事。

如果以中小学的作文分类标准看,“说观点”大体可以叫做“议论文”,“讲故事”大体可以叫做“记叙文”。

今天,我简单谈谈如何写“说观点”的文章。

当然,无米之炊是不可能做饭的。但是,有了米(观点),又如何做饭(文章)呢?

你是由什么现象触发思考的?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除了这个现象,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什么道理?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些启示对改进我们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意义?……

写文章之前,多问问自己上面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记录,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

就这么简单。       

一天,课间休息时,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

上课了,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给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这么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却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还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我继续联想: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为什么会这样?追根溯源,是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意识在教育上的反映,对学生而言,首先体验到的“等级”,便是师生关系。我由此展开了相应的剖析: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面上看,强调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实质上,强调的是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

这些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尽管就一般情况而言,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方面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也许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

有了这些启示,我们该怎么办?平等只能靠平等来培养,让我们从细节做起――比如,下次学生再向我借杯子,我一定亲手递上……

以上,其实就是20年前一篇随笔《“老师,用我的笔吧”》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以小见大,夹叙夹议,写文章真的就这么简单。

我这篇短文的结构属于“递进式”,即抓住一点,层层推进。其实,类似文章还有一种结构,叫“并列式”。

什么叫“并列式”?下次再说。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