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园地 > 师资建设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师资建设

教师成长散谈--立志、钻研、积累、反思

日期:2007-08-11 20:15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953次

 

教师成长的话题很大,凭自己水平很难讲好。但几十年来看到不少好教师的成长,自己多少也有一些体会,归纳起来成为8个字:立志、钻研、积累、反思,以此与大家共勉。

一、立志

古人说人之成长有4步: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第一是立志。

立志成为一个好教师,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有志才能成功.(拿破仑语\三木武夫例 )。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之梦》开头讲了一个故事:

英国一位叫布罗迪的退休的老教师,晚年偶然发现了50年前他所教的31 位孩子的作文,题目是《未来我是----》,发现31 个人有31 个梦想。他忽发奇想:把这些本子发到现在的成为大人的他们手中,看各人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在报上登了一个启事。不久,一封封信寄到他的手中,当年的孩子们有的成了学者,有的成了企业家,更多的当然是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只剩下了一本作文,这个孩子的梦想是当教育大臣,但他是个盲人,他要创造奇迹!正当布罗迪失望的时候,他收到了内阁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孩子就是我,感谢你还为我保留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50 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的其他30 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朱永新接着说,要感谢布罗迪老师在幼小的盲孩子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也要感谢戴维用行动证明了追求理想的价值。他说谁能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的追求理想,谁就能不断的实现理想,这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启迪。

树立理想就是立志。走上教育岗位,就要立志成为一个好教师。我认为,这个“志”有三方面的意思:

1、立做人的志---存向善心。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与质量成正比的。古人也说,亲其师,信其道。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容易成为好教师。教师这样的好人,起码要有下列品质:

善良。与人为善,教人向善。公正。不歧视任何人,公平地处理师生、生生关系。有爱心。热爱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同事与领导,尊重家长。有团队精神。

、立处世的志----有平常心。平常心,少受社会的某些影响。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向往有人因钻营而升官,不羡慕有人倒腾而发财。社会千差万别,待遇也等等不一,有时越比越没劲。泰戈尔有一句诗: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殊不知云有云的难处,鸟有鸟的难处,不能做鸟觉得鸟亏,做云觉得云累。做老师,只能做自己当做之事,保自己当保之节,为人师表。

3、立从业的志----树竞争心。目前社会充满竞争,教师也是。一方面,新事物应接不暇,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对此不学习就会落后。做教师正如逆水行舟。如果多年前老师还能吃老本的话,现在则绝对混不下去了,因在如今“折旧”的速度太快了!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到许多老师非常勤奋,再不断的超越自己,超越同行,大专升本科,本科再读研,教学能手变学科带头人,带头人又更上一层楼-------

面对新事物,面对勤奋者,当今老师身受双重压力,忽视这些压力,其结果,轻一点会让人看不起,重一点可能被淘汰。

当好教师,必须有一股内驱力,否则,光是别人叫你好是好不了的。万事都得靠自己。

朱永新又说过:“教育这个职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从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师缺少了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了一点理想的追求,缺少了一点青春的活力,缺少了一点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与理想相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可见立志即树立理想在成长中的重要!

二、钻研

顾名思义,钻研就应该“钻进去研究”,我认为,真的要钻进去,则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确定目标。

要有一个钻研的目标。法国的狄德罗说:“没有目标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标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首先要明确我应在哪个领域、哪个问题上努力。否则东打一枪,西放一炮是难有效果的。要争取“十年磨一剑”,一年磨十剑,什么剑也锋利不起来。

确定目标,一要量力而行,选取适合自己的内容;二可以将目标分解,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一个一个阶段、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可以是内容,比如目标是解决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可以分成观念、态度、功底、方法等几个方面,分别去研究,最后集其大成,形成自己的一套。也可以是奋斗方向:三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学科带头人,十年成为名师------

2、坚持不懈

确定目标后,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不能怕苦畏难遇到困难就退缩,或做做感到没意思,半途而废;二不能急于求成,准备“板凳须坐十年冷”。即使一时看不到成绩,多时得不到别人肯定,也不能心理太不平衡。季羡林有一句话:“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埋头苦干,实现目标。

3、利用载体

钻研既要有内容,也要有一种依托的形式,即用一个载体去体现内容。我认为有两种形式比较合适,一是课题研究,特别是问题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搞点改革实验,逐步积累认识、心得、体会、经验,几个课题认真搞下来,就能发现自己的长进。所以我经常宣传,课题研究的最大成果,不是物化的——即文字材料之类,而是非物化的,即人的成长,我市好多优秀教师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二是写文章。不要把写文章与上课对立起来,以为写文章会影响教学,以为会写文章的人未必能上好课。一个人如果经常总结学习心得,自觉反思工作体会同时不断地思考整理写成文字,就能提高认识。对教育教学方面的许多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教学技艺必然提高。当然,这些文章应该不拘一格,总结也可报告也可,随笔也可论文也可,日积月累,自有收获。

4、付诸行动

要把学习钻研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与实践结合。所研所思如不能付诸行动就谈不上提高。有了想法有了认识有了体会,就得在工作中、在课堂上尝试,通过尝试、验证、修改、完善,再尝试、验证、修改、完善-------反复进行,能力就得到不断提高。

三、积累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讲的就是积累的重要。

我是语文老师,从语文上讲,积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积累语言材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终身素养。推而论之,积累也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积累自己的经验与心得,积累自己的学识与智慧,使自己的储存日益丰厚,就成了一个教师的终身素养。积累在很多时候是无心的,下意识的,但我这儿说的是有心的积累,两种积累大不相同。

先说积累什么。我以为重在三类:

1、积累经验

医生讲究临床经验,临床经验的丰富靠积累。我认为,教师也应讲究“临堂经验”,这也需要积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校要强调以老带新的缘故。

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把教师的“知识”分为三类: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临堂经验实际上就是实践性知识。这些知识大到教学管理,教育智慧,小到教材处理,练习设计-----这一切,都得通过平时的有心积累而不断丰富。有人问北京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你的课为什么能上得那么好?她笑了笑说,我只不过在小学循环了6轮而已。老师虽是谦虚之语,但也可见经验积累之重要。

2、积累学问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一般都是基础的,理性的东西,有用但远远不够。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学问,要靠在工作中补充、体会、积累。一则,要把理性的学问努力化为感性的,真正可以在实践中操作的学问,这需要转化和积聚;二则,当前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要涌现许多新知,而原来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不但有限,有的还过时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积累。事实上,很多优秀教师的学问,都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

3、积累智慧

教育教学智慧也得积累。。我认为,智慧是指能够十分巧妙地不著痕迹地去处理知识教学,道德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它与经验有些类似但并不等同。其实教育教学智慧一般教师都具备,只不过有多少、高下之分。而这在许多大师身上则体现得特别明显。钱梦龙、于永正等人的教学风格,有的人刻意模仿,非但“神似”远远不够,“形似”也难以做到,关键原因就在,他们显示的不仅仅是经验,而是一种智慧。有一次,钱梦龙执教《人民英雄纪念碑》,本意是希望学生仔细读课文,但他先把10幅挂图打乱次序让学生观看,要求看后即能按课文次序讲述内容,学生感到为难,便要求先看课文,经讨价还价,老师才“很不情愿”地做出让步。因为看书的权利是争取来的,所以学生们读得特别认真。这就是智慧。

南京一位特级教师宋运来说,教育上的大小智慧,用佛家语说,恐怕和“道业”深浅分不开。道业不能以工作年限论深浅,而凭积累论厚薄。有的人工作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可道业只有两三年,有的人工作了34年,道业倒可能有10来年。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积累使然。我非常同意他的说法。再说怎么积累。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法。

1、摘录(包括写文章)。准备几本本子,经常把学到的、碰到的、想到的好的语言、知识、理论、经验、体会摘记下来,非常有用,(如能做成卡片,以便分类保存更好)日积月累就成了你个人的“宝库”。如能经常利用摘录的东西,加上自己的思考,归纳整理就可以写出文章了。

2   、读书。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读书包括读专著,读报刊,读书要与摘录结合。我认为重点要读好三种书:教科书,包括课本与课标;参考书,包括教参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要提倡文科教师多读自然科学的书,理科教师多读人文科学的书;教育教学理论书。

3、听课。带着目的用心地去听课,对积累教学经验非常有用。如在听课时经常做到认真听、仔细看、勤记录、多思考,就能不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不应有的失误,逐步提高自身水平。

4 、相互交流。同行间的交流,往往能激起思想的火花,我的许多想法都产生于与老师们的交流之中。最好能立即捕捉交流中产生的这些一闪而过的好想法,整理纪录下来,纳入自己的思维仓库。否则,时过境迁就容易忘记。

5 、进修学习。这是较为正规的专门途径,如有机会,则必须认真利用。当然,积累还有其他方法,但我认为只要抓住上述中的34种,常年坚持,就能受用无穷。

四、反思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非常流行的话语。有一些老师习惯于吃老本,往往从经验中走来,又在经验中失去,工作成了日复一日的反复,没有提升的反复,形成“高原现象”,其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反思就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

为什么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

我们每个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决策,都是基于对问题所持有的某种看法或想法。所以我们常讲,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都会有某种关于世界情境中的各种因素的看法或观念:关于适当的目标,关于教育对象,关于知识的性质、结构、价值以及方法有效性等方面的看法或观念,这些个人的想法、看法、观念就构成了实践者个人的理解、知识和理论。这可以称之为自己的“行动理论”。

但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晰、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思想里蕴含着的中心力量。那么,我们要明白清晰地理解自己所做的事,并让自己的实践是由好的理论而非不好的理论来支撑,就必须依据理性进行反思。课程改革就是要对课程实践中蕴含的“现代理论”家用系统、全面、深刻的审视、解释、理解、批判和重建。这是实践者自我理解、自我超越的过程。只有通过反思,作为实践者的老师,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行为理论”,使自己摆脱单凭经验的方法或程序而产生的习惯做法,从个人的、局部的暂时的偶然经验中解放出来。有系统的反思并形成批判和自我批判的习惯,可以使以往的经验得到纯化和升华。所以反思的过程就是实践发展改进的过程,也是实践者成长的过程。

教育教学反思主要分为两类:整体反思和专题反思。整体反思常常不把反思的对象局限在某一具体问题上,而是总体把握教学中的各方面,就其中突出问题进行反思。如对一堂课,目标达成与否、成功不足之处、印象最深之处、需要改进之处等,这些行为涉及教学的各方面对其反思,能完整地认识自己的教学。专题反思则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往往围绕一个特定问题进行思考其特点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较为深入。一般来讲,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观念,课堂实践,教育教学的手段、态度等等。

教师如何做到自觉反思,重建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呢?从整体上讲,可以分为这么几步:

1、自我澄清。即首先澄清和反思自己对教育中的某些问题是怎样理解的,自己有什么看法,自己已经获得了那些了解;

2、读书观摩。阅读各种材料(从书刊到媒体),了解关于“某些问题”的其他观点,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同时通过观摩对别人的实践作了解,分析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3、交流研讨。就有关问题与他人交流,听听同事们对这些问题有何看法,对书刊上的观点作何评价;

4、发展重建。在了解、交流、研讨、对话、审视、反思的基础上,最终发展、完善、重建自己对问题的新理解、新看法、新观点;

5、实践提高。在行动中运用这些新形成的个人理解,通过不断的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把反思的结论、实践的结果中有价值的东西整理出来写成文字,文字可长可短,但最好经常写。朱永新曾说,那个老师能够坚持每天写一篇教育反思,十年以后,必成大器。

以上所说是一个人的整体反思,其实不少小问题也可用反思的手段不断修改矫正。我们常说做研究型教师,主要的是指上述6步的整体反思。

相关阅读:

• 十种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2007-08-07 17:31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