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庆专栏 > 校史资料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校史资料

潘漠华永远活在沧州人民心中

日期:2013-05-13 15:43作者:田桂玲文章来源:沧州英杰点击数:3706次

潘漠华永远活在沧州人民心中

潘漠华,浙江省宣平县上坦村(现属武义县坦洪乡)人。原名恺尧,学名潘训,也曾用潘四、田言、若迦、企明、模和等笔名。1902128日,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兄弟五人,漠华排行第四,另有一姐一妹。小恺尧五岁上私塾,九岁入学校,十三岁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在当地从事教育工作。潘漠华才华出众,酷爱文学,是早期的革命作家、诗人。192110月,他与同学汪静之、柔石、魏金枝等发起组织杭州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晨光社”,漠华、静之为干事。19224月,青年诗人应修人从上海来杭州,邀请潘漠华、汪静之、冯雪蜂聚会,四位青年诗人畅谈新诗、组建“湖畔诗社”,出版他们创作的新诗《湖畔诗集》,第二年又出版了《春的歌集》。两集中编入了漠华的早期诗作六十八首。

1924年,漠华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冬离开北大,投笔从戎,到武汉参加北伐军,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伐先遣军第三十六军第二师政治部做宣传工作。

1927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潘漠华到杭州参加中共浙江省委领导的地下工作,十月间省委机关被破坏,漠华在杭州被捕,经老师许保驹营救出狱。出狱后秘密返回家乡,不久去上海。曾先后到厦门集美中学,河南开封中学任教。1 9 319月,潘漠华由北京受党组织派遣到沧县河北省立二中任教,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他刚来沧县省立二中时,30来岁的年纪,身材不是很高,常穿一件灰色或蓝色的哔叽长袍,一双不擦油的旧黄皮鞋,黑黑的脸膛上架着一副度数很深的小边近视眼镜,挺着胸脯,显得很有精神。他是诗人,北方左联负责人,左翼文化运动的先锋,他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表现进步,在文艺战线也是一把强手。潘漠华在省立二中担任高中国文课,在教学中,他不受课文局限,针对学生思想,自编讲义,讲得深入浅出,博得学生敬仰。他通过讲解《诗经》,形象生动地揭露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灌输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他耐心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向往革命。在他和另外几位进步教师共同倡导下,学校成立了社会科学、文学、音乐等研究会,还指导一些有志青年刻苦攻读《资本论入门》、《社会科学讲义》等革命书籍,先进思想风靡全校。

“九•一八”事变后,潘漠华积极领导学校的抗日救亡运动。他组织进步学生办起了“三•六”壁报(一度为“一•四”壁报)、沧县中学校刊(铅印),以及大型抗日救国墙报。他亲自为墙报写了题为《怒吼吧,中国》的创刊词。通过这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卖国的本质。后来又创办了《大众反日报》,每周两期,发至周围各县、镇。此外,他还以抗日救国会的名誉印发一些传单和标语,到处散发和张贴,影响很大。

为了跟校内反动派斗争,潘漠华组织了为期三天的罢课,进步教师、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罢课期间,学生们聚集在礼堂开会,唱歌、演戏,潘漠华本不爱唱歌,却走上讲台,拉起手风琴教学生唱《打夯歌》。不一一会儿,大家都学会了,在全校唱起来。潘漠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把抗日救亡运动引向全城,举行市民集会,演出救亡戏、活报剧、查禁日货,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新高潮。

潘漠华把师生中的积极分子发展成为“反帝大同盟”成员,还成立了“同志互济会”。把抗日救亡运动引向社会各阶层。他指导学生深入铁路工人中组织了脚行工会,并在店铺组织了手工业工会,在码头组织了水车夫工会,在乡村师范组织了学生会等等。运动高潮中,这些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津浦路来往的火车上,运河来往货船上,以及市内商店中,查出并没收封存了大量日货。潘漠华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中,身先士卒,不怕风险,不怕劳累,不但亲自写文章,写演讲稿,还亲自安排组织各种社会活动,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表现了他非凡的组织才能和忘我的革命精神。

潘漠华同志通过教学和抗日救亡运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经过实际考验,秘密吸收杨钦、陈玉玑、王耀臣、陈绍唐四人参加了共产党,建立亍党支部(CP),杨钦任支部书记;并吸收年龄尚不足十八岁的李鼎声(李伟)、刘树功(刘建勋)、刘义松三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了团支部(Cy),李鼎声任支部书记。党、团组织都在潘漠华直接领导下,经常在一起进行秘密活动。开会地点或潘老师宿舍、或教室、或小饭馆、或郊外,组织人们学习上级文件,研究斗争形势,发展革命组织。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外围组织——左联、反帝大同盟和抗日救国会。潘漠华以党、团组织为核心,广泛团结群众,引导抗日救亡运动由自发逐步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方向发展。在潘漠华的领导下,以二中学生为骨干,组织了大规模的下乡宣传活动。同学们分若干宣传队,深入到献县、交河、阜城等津南各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寒假期间,潘漠华还领导学生开展了“留校宣传活动”,战胜了校长杨学山的种种阻拦,使一部分学生坚持留校,继续斗争。

反动的二中校当局察觉潘漠华对学生运动的支持,发觉了二中有共产党的存在,便予谋进行破坏和镇压。潘漠华也予感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积极作应变准备。潘漠华曾两次去天津,带回一台油印机,交给党团组织,用来秘密印刷传单,安排好和天津党组织联系的地点,人员和方法。果然不出所料,寒假中,潘漠华等党员教师被二中学校当局解聘了。他临走之前,给党、团组织介绍了两个秘密党员:一个是河西天主教小学的张德让,一个是河西农村姓白的农民。潘漠华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革命种籽,萌芽、生长发展起来,二中成了津南一带的革命策源地,影响极为深远。

潘漠华离开沧州后,先到北平,1933年夏又去张家口参加了察绥抗日同盟军,在该军机关报《民众日报》(后改为《老百姓报》)工作。9月,抗日同盟军被迫解散,潘漠华潜返北平转唐山,1933年秋,又去天津。193312月,漠华领导天津左联工作,由于特务混入左联内部,因而被捕,捕后被押在国民党市党部特务队,受尽了特务的严刑拷打,但敌人总是一无所获。后来在天津法院看守所判了5年徒刑,转移到河北省第一监狱。潘漠华被囚禁在一间潮湿、阴暗的独身牢房里。那时他已被折磨得身患重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但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同敌人斗争下去。于是他联合了狱中难友,进行了3次绝食斗争,正当斗争将要取得胜利的时候,罪恶的敌人用滚汤浇灌潘漠华,19341224日,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被折磨致死,终年32岁。

潘漠华烈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潘漠华永远活在沧州人民心中。    

中共沧州市委党史办田桂玲整理

                        1 9 8 89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