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指导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高考指导

2009年高考热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日期:2009-01-21 06:44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119次

2009年高考热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一、知识整合

改革与变法贯穿于中外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各个国家、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衰征”;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近代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现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等。其中重点要把握的是: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与变法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改革;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苏维埃政府的战士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东欧、中国)等。

二、命题分析

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 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2009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三、易混易错知识

1、分清“改革的原因”与“改革成败的原因”

“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要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原因”是回答“为什么改革成功了(或失败)了”?

改革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②为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等。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如少数民族的改革等。④统治面临危机而缓和社会矛盾。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⑤吸收先进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如少数民族的改革等。⑥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如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等。

改革成败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找: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③改革必然挥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的历史作用一般主要从积极方面去分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①改变了社会形态。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②清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如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等。

    对改革的认识要从原因、过程、启示等多方面思考:①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还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生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③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于改革中去,共同推进卧果的改革开放。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3、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首先、改革所采取的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和平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其次、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革,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其三、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所以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改革由于采取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4、如何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法

首先,从改革的本质上看: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看,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相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条件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质的改革。如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其次,从改革的本质和目的上看:改革的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

再次,从改革的类型看,要从阶级利益判断其阶级性。①奴隶主阶级的改革:管仲改革。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政改革等。③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维新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欧洲各国改革和德国、日本的民主改革等。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中国的改革等。

三、错题指正

例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千百万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                                                           

材料二: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三: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欠,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的主张?其中心论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国的什么事件?其内容属于哪方面?并指出其根本目的。

    (3)从材料三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

    (4)分别指出以上改革的性质、结果和影响。

 [分析] 本题对古今中外改革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比较。要求从古今中外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设问(1)要求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中心论点”进行再认和再现。学生往往不能从中体炼出“ 中心论点”。设问(2)有三层,学生很容易忽视其中的1-2层,第三层回答的是“根本”目的大力,应该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设问(3)考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从材料三中提取出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要注意从联系材料多角度回答。设问(4)考察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要求在前三问基础上对中国的戊戌变法、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性质、结果和影响进行对比回答,如果前面几位回答不出,这问也就无从作答了。

 [答案]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其中心论点是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

          (2)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①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的腐败、落后和无能;③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4)性质:中国的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影响:中国的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四、专题练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50分)。

26.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19世纪中期的俄国、日本最具典型特色。

  请回答:

(1)简要概括俄国、日本改革的相同历史背景。

(2)俄、日两国的改革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试结合“解放法令”和明治政府的有关措施分别简要说明。

(3)1904—1908年俄日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而交战。这次战争与两国改革有什么必然联系?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 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

                          —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2  自台湾事后(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4  史学界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2、3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自的态度怎样?

(3)根据材料1、2、3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你认为材料4中的“特殊意义”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全面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谈谈你对材料4中观点的认识。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