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时政要闻

社评:汶川地震考验中国 救灾规模最大

日期:2008-05-17 16:38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374次
社评:汶川地震考验中国 救灾规模最大


救援部队抵达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展开抢救行动。
  中评社北京5月15日电(评论员 张沐)四川汶川“5.12”和32年前的河北唐山“7.28”,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受地震灾害破坏最为惨烈的日子。据专家分析,这两次同为里氏7.8级的特大地震,其破坏能量均相当于400颗美国1945年投下广岛的原子弹的威力。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进步,更兼以胡锦涛为首的领导体制实行“以人为本”的治政理念,使得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展开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活动。其突出特点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信息及时公开:地震发生不到20分钟,国家地震局就准确发布四川汶川县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及其影响范围,并对各种传闻加以辟谣。这和 5年前的非典流行已经肆虐,却没能及时公布大不相同。官方准确的资讯大大早于民间的传闻,令到真相跑到谣言和恐慌的前面。资讯公开破灭谣言,资讯畅通平息恐慌,相反资讯不畅则是谣言和恐慌的温床。

  在汶川地震后2小时,国家地震局指出,北京当晚将发生余震的传言不实,北京地区近期都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这不但扑灭了谣言,也让人们安定了下来。在重庆的网路上,也有传言当晚会有余震,上海也谣传沪浙交界处将“发生5.7级地震”,当地地震局都很快加以辟谣,使谣言在权威资讯下立刻停止了传播。政府此次依法及时地公开信息,包括随时公布救灾进度和伤亡灾情等。长江三峡工程有关负责人还专门介绍,该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正常,四川汶川县地震没有给三峡大坝带来异常影响。令至在强震波及半个中国的危机下,避免了震后社会恐慌的发生。在在充分印证了国务院提出《政府资讯公开条例》的法条诚信。

  二是救灾迅速有力: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患,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即刻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解放军、武警总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部署兵力和物资,投入抢险救灾。国家还马上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温家宝任总指挥,李克强和回良玉等任副总指挥,统一调度指挥党政军民和社会各方面的救灾部署。不仅是四川省全力动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军警、医疗、安全救援、交通运输、军机民航、资讯电力、震测气象和各种抢救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尽管由于余震的威胁,交通道路严重坍塌,但已有数万军警、民兵、干部和当地民众投入抢救现场,救出了不少被垮塌建筑掩埋的生命。由于成都机器北部周边重灾区属于人口密集地带,因此伤亡惨重。据统计,各地已确定死亡的人数已达1万2千多人,还有相当一些民众还在废墟下待救,各方面仍在全力施援。但总体上较诸 1976年唐山“7.28”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已经有明显的降低,这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三是应急机制有序有效:可以肯定,中国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准。这种建立在以指挥中心为最高位阶的等级有序、统一政令、军令的指挥机制,起到了把握全局、协调各方面的作用,指挥中心可以立即组织国家武装力量结合交通、公安、消防、通讯、电力、水利、市政、医疗、救助等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公共部门一起投入救灾应急问题。否则,各个部分只能归口管理、自成体系,必然指挥困难,迭床架屋,影响政令速度和调度效果。

  显而易见,自上而下的统一指挥系统是中国政府建立的指挥机制的重要方面,现场指挥中心显示中国处理重大应急事件的能力,对于灾难和应急事件的处理效果明显。加上近些年来处理一些重大灾害等事件、事故的实际经验,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构建举国动员和军政民一体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形成了充满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

  事实上,中国除了危机现场指挥机制外,还建立了应急预案机制、预警机制、分级回应机制、保障机制等等;还有更其广泛的保障机制:立法保障、资讯保障、工程保障、物资保障、资金保障、队伍保障。医疗救护保障、治安保障。

  目前,地震灾区紧张的救援工作还在和时间赛跑,一些重灾区的通讯、电力、交通还没有全部恢复。据悉,困在废墟下的生命,在一天内可以有80% 的生还机会,越往后难度就越大,灾害无情人有情,相信在中国政府和军民的全力努力下,通力协调合作、多管齐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把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灾民的生活也一定会得到妥善安排和安置。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灾区人民一定会战胜地震灾害,渡过难关,重建家园,重新燃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