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庆专栏 > 校史沿革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校史沿革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校志【一】

日期:2007-07-26 10:55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632次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志(1913--2004)

   

   沧州市第一中学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学校位于沧州市维明路11号。占地面积68332.6平方米,建筑面积5007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2004年,学校有教学班58个,在校学生3474人。教职工256人,其中专任教师156人,中学高级教师62人,中学一级教师5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沧州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132,始名天津第二中学1914年改归省辖,更名直隶省立第二中学,1928,改称河北省立第二中学,1933年改名河北省立沧县中学。19379,日军侵占沧城,省立沧县中学停办,1946年复校。19476月沧城解放, 沧县中学部分师生去天津并入沧县中等联合学校,该校再次停办。19492月学校复校并改名冀中区沧市中学,4月改称冀中区沧县中学,12月定名河北省立沧县中学。195212月改称河北省沧县中学,1956年改名河北省沧县第一中学。1961年改为沧州第一中学,1970年定名沧州市第一中学。

   沧州市第一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曾被誉为“津南革命策源地”。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沧县,学生积极响应,组织罢课、演讲、游行,宣传反帝反封的爱国思想。19267月,中共地下党派刘格平来校建立津南学校第一个党支部。在抗日战争期间,革命活动如火如荼,不少学生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沧州市第一中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校90多年来,一代代一中人发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培养出革命志士、专家学者及各个领域的劳动英才达3万余人。其中包括原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孙敬文,原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杰,原河北省副省长郭洪岐,原河北省委纪检书记吴野渡,原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长作曲家李伟,原内蒙古大学校长孙玉溱,现任卫生部部长高强,现任河北省政协主席赵金铎,著名考古学家吴振禄,著名铁饼运动员李晓惠(曾打破亚洲记录),著名现代画家贾又福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学校加快了校园建设,建成了现代化的行政楼、综合楼、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多功能餐厅、塑胶田径场和草皮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有现代化的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心理研究室、现代教育信息中心及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拥有高档次的体育馆、天文馆、艺术馆、演播厅等活动场馆。

   学校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为校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发展的最佳环境,实现了和谐持续发展。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作风顽强、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提升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1981年,张驰夺得河北省文科状元,2000年陈婧夺得河北省理科状元。近几年学校高考成绩不断攀升,重点大学上线率和本科率在河北省名列前茅。

    学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59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并展出办学成果。1998年荣获河北省文明单位。还享有全国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实验基地、河北省创新教育先进单位、河北省德育网络实验学校、河北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河北省绿色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40多项。

   

1913——2004年)

1913

民国初建,直隶省天津府州教育联合会议定,并呈准立案,在沧州北门外原清朝驻防旗演武厅校场旧址(现校址)建立学校,推举蒋耀奎为首任校长,在天津遥领建校工作,委托窦星樵负责建校舍,委托刘兆兰(香侯)负责筹办开学事宜。

2月,招生一班,暂借沧县牛市街县立两等小学校(现沧州市运河区回民小学)后院开学。学校宣告正式成立。随即开始校舍基建工程。

4月,天津府州县教育联合会推举刘香侯为校长。

暑假后,部分校舍落成,又招收正科一班、预科一班,连同原招班级在新校址上课。冬季,校舍全部落成。

由于学校创建之初所有经费皆由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天津铃铛阁中学)划拨,故名天津第二中学校。

1914

学校改为省辖,更名为直隶省省立第二中学校。学制四年。

1915

接收校南驻防旗演武厅(现沧州市幼儿园西)一处,并呈请巡按使,准许占用城内清代城守尉废署(现沧州市迎宾馆东侧),分住学生一班,作为分校。

1916

12月,学校第一班毕业,共有毕业生36人。其中孙楷第后升入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在北师大、辅仁、燕京等大学任教,1953年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孙楷第早年从事校勘之学,后来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晚年致力于研究戏曲,均成果斐然。他把自己的论文集命名为《沧州集》和《沧州后集》,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名人。

添建图书室一所、理化教室一所。买校东空地十余亩,以扩建操场。学校的教学设施日趋完善。

1919

5月,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沧州学商各界展开各种声援活动。学校学生组织上街游行,因校方派人阻挠未成。25日,天津学联代表王连生来沧,到学校进行宣传鼓动。当晚成立“校维会”拟定了罢课宣言及章程,并决定次日罢课游行。26日,学生们不顾校长的“规劝”、阻挠,在规定的游行集合时间,从反锁的教室窗子涌出,汇入了沧县县城的中小学师生游行队伍,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游行。以后又组织了许多演讲团,回乡反籍开展宣传,使民主革命的火焰蔓延津南大地,写下了直隶二中革命历史上光辉的第一页。暑假期间,校方将参与此次活动的骨干学生,以“言行越轨”、“情绪过激”等罪名,书信通知家长予以除名。这样,开除了数目约一个班的学生。开学后学校将原在同年级的四个班整编为三个班,取消了第八班的建制。

1922

7月,施行新学制,三年毕业。按原学制的最后一年改办文、理、农分科。(以后又添商科)

1926

9月,刘格平受中共天津地委和国民党直隶省党部派遣,以中共津南特派员和国民党津南特派员的双重身份,来本校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主张,发展了国民党组织,不久又吸收郝树模、王佩琪、曲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郝树模为书记的中共直隶省立二中支部,学校成为“津南革命策源地”。

图书馆落成,原图书馆改为博物教室。

1928

6月国民党北伐军进入沧州,国民党的派系势力打入学校。新任教务主任付钟桥和校长刘香侯各拉一部分学生,进行明争暗斗,矛盾日益激化。期间爆发了罢课学潮,提出了“打倒刘香侯”的口号。以刘香侯为代表的校方开除了一部分学生,以图镇压学潮。付钟桥的势力则组织一批人到天津国民党省党部请愿,要求更换校长。

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中学校,并开始招收女生,原分校改为女生部。

1929

3月,学校内部两派势力之间的斗争再一次激化,学生们提出了“改进教学,革新校政,更换不称职教员”等要求。学生会召开大会,逼迫刘香侯辞职。结果双方相斗,两败俱伤,刘香侯和付钟桥都下了台。

4月,胡人椿接任校长职务,杨学山任教务主任。

10月,胡人椿调离,杨学山升任校长,学校聘任了一些新教员,增添了一些新课程。学生开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潮流,为革命思想在校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930

暑假后,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高中一班在原四年制的基础上,修业两年毕业。

1931

9月,共产党员潘谟华、武月亭受组织派遣来校,以执教为名,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们秘密发展党组织,吸收扬钦、刘树功(建勋)、陈玉玑、王耀臣、陈绍唐等为共产党员,李鼎声(李伟)、刘义松为共青团员,建立了省二中党团支部,隶属中共河北省委领导。

“九一八 ”事变后,学校地下党支部领导学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沧城组织了三次数千人的群众抗日救亡活动。学校成为河北省“学联抗日会”的集体会员。

正式实行初高中“三三制”

1932

1月,潘谟华、武月亭被学校解聘。

6月,地下党支部发动了学潮,对学校辞退进步教师、压制学生民主、扣压学生信件表示抗议。校长杨学山纠集少数反动学生组成“护校团”以攻击学潮。学校当局勾结驻军和地方反动势力,在校门前贴出省政府防范共产党活动的布告,派军队到学校操场列队示威,扬言国民党县党部要在学校抓共产党,并宣布提前放暑假,以瓦解学生的斗志。结果,因有人告密,学校挂牌开除了李鼎声(李伟)、杨钦、刘树功(建勋)、陈玉玑、王耀臣、陈绍唐、刘义松等7名领导学潮的党团员,学潮失败。

暑假期间,校方以信函通知的方式开除了50余名学生。

12月被开除学籍的共产党员沈士敏秘密发展闫宝森、张炬、孙国城(敬文)、刘杰(博生)等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共产党员,刘杰为党支部书记。

期末考试前,党团员学生又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山海关和热河全省为由组织了一次“罢考”小学潮,被校方镇压下去。

放寒假后,校方以信函通知的方式开除了参加“罢考”小学潮的刘杰等11名学生。

在本年的两次学潮中,学校的党团员学生几乎全部被开除离校,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这些党团员和进步学生被推向社会,许多人参加了革命,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3

学校党支部书记孙国城(敬文)通过学生会创办校刊《心声》,宣传抗日救亡,反对蒋介石的反共谬论。

教育部颁发中学规程,省立中学以所在地地名为校名,学校更名为河北省立沧县中学校。

1934

暑假,孙敬文被迫离校,学校党组织与省委的联系中断。

奉省教育厅令,编纂《河北省立沧县中学校一览》一书。

1935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地下党员何德智(启君)、朱玉筠(许明)等组织罢课,并联络沧县各校师生800余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对社会影响很大。

1218,何启君等组织学生支援了滞留在沧县火车站的天津南开大学等校去南京请愿的学生。

1936

3月,孙敬文来学校找到何启君、朱玉筠等人,恢复了学校党团组织与上级的联系。

7月,校长杨学山离职,原教务主任周新甫升任校长职务。

1937

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学校部分校舍被日军飞机炸毁。

924,日军占领沧城后,将学校改为侵华日军的后方医院,学校被迫停办。

1946

年初,省教育厅批准省立沧县中学复校,并委派董炳华任校长。

5月,董炳华到校任职。在校友会的帮助下,解决了课桌凳、床铺等办学基本设备。招收高中一个班、初中两个班,共计150名学生。

9月,停办9年的河北省立沧县中学正式复校开学。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办学资金拮据,教学设施不完备,加上当时沧城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政局混乱,所以复校后景况不佳。

1947

6月,沧城解放后,学校部分学生流亡天津,进入由原省立沧县中学、师范、农职、商职等校组成的“河北省立沧县中等联合学校”(简称“沧县联中”)学习。9月学校在沧县师范原址开学,定名为河北省省立沧市中学,年底再度停办。

1949

2月,沧市市长王福录呈请冀中行署批准成立“接管委员会”,负责对学校的复校和接管工作。接管委员会派人到刚刚解放的天津,将沧县“联中”的学生接回,暂借马厂街长明电灯房(现沧州市幼儿园东侧)复校,后迁回原学校。

41,“接管委员会”宣告结束,冀中行署将学校定名为冀中区沧县中学,并委派侯浩平任校长,上级颁发的校印自即日起正式启用。因此后来确定每年41日为学校“校庆日”。

7月,侯浩平调行署另有任用,由李子新代理校长职务。

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更名为河北省立沧县中学校,属河北省29所省立中学之一。

学校新民主主义共青团组织于929正式建立,苑世凯为第一任团委书记。

1950

120,招收干部文化补习班3个,计134人,附属学校统一领导。

2月,根据河北省教育厅意见,学校专办中学,准予原“联中”师范

一、二年级学生100人提前毕业,并分配工作。

7月,学制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原为春季始业的一、二年级班次,学制均延长半年。

1113,河北省人民政府委任李子新为校长。

1951

54,校长李子新因有“违反政纪,破坏校风的严重行为”,被撤职法办。

514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任命魏镜如为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52

3月,学校召开抗美援朝誓师大会,师生纷纷上台控诉美帝罪行。会后组织了募捐、上街演活报剧等一系列活动。王介臣、郝宝英、尹书欣等数十名同学参军。

春季,在“三反”运动中,管理员杨耀华身亡。

暑假,全体教职员到唐山参加“思想改造”运动。

1953

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郭道培为本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暑假后开始招收高中班,共招两个班。

建成礼堂一座、饭厅一座、房屋96间。

1954

    9月1,奉省教育厅令,学校更名为河北省沧县中学,并成为省重点装备的8所中学之一。

1955

8月,全体教职员参加了“肃反运动”。

9月,根据省政府指示,学校招收少数民族班一个,学生50名(高中五班)。学生来自石家庄、德州以北地区的回、满、蒙等少数民族。

11月,省人民委员会任命郭道培为校长。

12月,奉省教育厅通知,学校更名为河北沧县第一中学。

                           1956

1月,河北省沧县专员公署给本校颁发“河北沧县第一中学”印章一枚,本校归沧县专署领导。

6月,为实施综合技术教育,开辟了“金工间”、“木工间”。

8月,为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与监督,上级党委决定在学校建立党总支,并委派周永泽任专职党总支书记。

1957

10月,为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上级党组织委派云青任党总支书记,学校领导体制由“一长制”改为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

在“反右”运动中,本校9名教职员被划为“右派分子”,受到批判斗争和处理。

1958

2月,中共沧县地委文教部,按照学校精简编制的方案,批准10人退职或下放。

3月,中共沧县地委文教部通报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情况及经验,印发了《关于沧一中革新教学经验的报告》。

7月,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14名优秀学生留校工作,作为校办工厂、农场生产和管理的骨干力量。

1016,上级党委任命李之盈为党总支书记,郭道培、周永泽为副书记。

在大跃进中,学校提出实行由“勤工俭学”过渡到“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学生隔周劳动,隔周学习。实行“吃饭不要钱”,理发、洗澡、看电影由学校包起来的办法。

建成机铁(电机、水泵等)、化工(三酸等)、焦炭、水泥、菌肥等十几个校办工厂。有的工厂的产品成为国家定型产品,纳入国家计划。

全校师生在近郊共开垦荒地570亩,种稻450亩,收获稻谷30余万斤,种菜42亩;修建鱼池90亩,养鱼2.3万尾,人工孵化鱼苗200余万尾;养猪90头,养羊50余只。

1959

3月,共青团沧州一中委员会因在作党的驯服工具,发挥党的助手作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团省委的表彰。

4月,在天津市教育会议之后,沧一中党总支提出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将提高教学质量做为主要任务。要求切实保证教学时间,大力加强基本知识的教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偏重劳动忽视学习的倾向得到克服。

6月,经天津市教育局批准,将原沧州炼铁厂铸工学校的两个班并入学校,成为“工业班”,实行“半工半读”。

9月,招入年龄较大的小学毕业生两个班,成为“农业班”,实行“半工半读”。

915,党总支传达庐山会议精神,开始进行党内的“反右倾”运动。在以后几个月的运动中,有些党总支委员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理。

1960

2月,教导主任李捷参加天津市重点中学提高教育质量会议。会后,学校拟定了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猛攻教育质量的方案。

5月,党总支书记李之盈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大会展出了学校两年来勤工俭学的成果。

暑假后,实行“劳逸结合”,学生半日学习,半日搞生活。

1961

76,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消“工业班”和“农业班”,共7个班的学生计362人,全部回乡返籍。

81,学校领导为纠正“一平二调”的不正之风,先后将铁路东的开荒地50亩退还给三里庄,将城关农场允许开垦的荒地10亩让给了市民;学校自筹资金修建的养鱼池,经县委批准订立了合养、合管、合打、伙分的合同。

87,学校36名在校生应征入伍。

1220,正当国家困难时期,学校领导面对师生身体欠佳的情况采取的六条措施是:限定学习时间,保证睡眠;加强班主任工作;大力抓好师生生活;加强卫生保健工作;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减少劳动时间;对患病者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初、高中各班自动退学的人数占17%。全校学生人数由去年的997人减少到519人,减少了48%

1962

320学校团委、学生会联合创办的双周刊《火箭报》创刊。

4月,制定《沧州一中教育工作规程(草案)》,列述180条,计15千字。

410统计,应届初、高中毕业班在校人数锐减,高三由入学时的205人减少到121人,减少了42%

6316日,学生300名赴南大港农场协助插秧900亩,可提取稻谷10%,计3万斤左右。

7月,通过学习并实施外地经验,学校教学质量有所提高。高考中的数学、化学、外语平均分和升学率都在全专区名列第一。

1963

3月,教师吴兰坡逝世。吴兰坡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从1936年起在学校任教,使沧州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师,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建国后,曾任天津市和河北省政协委员、沧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沧州市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市人民委员会为吴兰坡举行了追悼会,由市长刘宗培主祭。

3月,学校召开了学雷锋誓师大会,号召全校师生以雷锋为榜样学习雷锋精神。会后,利用文娱形式多次宣传雷锋精神。

41,学校召开建校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会上,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发扬学校的光荣传统。

520,河北省教育厅确定沧一中为第一批重点办好的37所中学之一和首批实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85所中学之一。

8月,学校组织干部、师生参加防汛抢险工作。

8月,地委派出的工作组进入沧州一中,开展以反对铺张浪费、官僚主义、分散主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为主要内容的“五反运动”。

1964

11119日,全校教职员参加“五反运动”、“洗手洗澡”,交代问题。

10181121,全校教职员工参加“革命化”(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5

523,沧州地区中等学校“学习长沙政治学校经验会议”在沧一中召开,校长郭道培、主任张春雷在会上介绍了学校学习长沙政治学校经验的体会。

9月,为贯彻毛主席的“七三指示”,在新招高中班进行了文史、理工分科的试验。

1022,在沧专中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秘书处编发的第二期简报上,充分肯定了政治教师张庆盛在学长沙经验的过程中联系实际改进教学的经验。

11月,专署文教局在沧一中召开全区中等学校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校张福荫等三名教师进行了公开教学。专署文教局长王瑞民在会上肯定了张福荫的语文教学经验及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狠抓教学改革的经验。

1966

110,专署从沧一中抽调五名教师参加地区“教育工作队”。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中等学校领导革命化,促进全区教育革命的深入开展。6月,地委副书记吕剑飞到学校做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动员报告。随后,地委派出的“工作组”进驻学校。

7月,开展了抓“黑帮”,横扫“牛鬼蛇神”,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活动。设立了8个大字报专栏,对8名教师进行了集中批判。

8月,《十六条》公布之后,学校兴起红卫兵运动,在学校内掀“走资派”,校领导李之盈等被“罢官”。许多教职员被定为“黑帮”、“牛鬼蛇神”、“保皇派”受到批斗、游街、抄家、关“牛棚”等迫害。同时,红卫兵杀向社会,煽风点火,打破“四旧”,横扫“牛鬼蛇神”,到北京接受检阅,进行全国“大串联”。

11月,红卫兵陆续返校,建立“革命造反组织”。全校形成了以“八一”和“东方红”为首的两大派,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教职员工大部分参加了两派造反组织的活动。

1967

1月,受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东方红兵团”对小学进行了“夺权”。后将学校更名为“河北沧州东方红中学”,该“红卫兵”组织,在一月二十八日又参加了沧州地区对地委、专署的夺权活动。从此,学校校内两派“革命造反组织”的斗争日趋激烈。

5月,沧州地区“革命造反派”在派性斗争中分成东、西两大派。“东方红兵团”成为“东派”的骨干力量,并在学校内居主要地位。

7月,在“公园7.16大会”上军队表态以后,社会上和学校内两派斗争更加激烈,并发生过“武斗”。

1968

310,军训团进驻学校。

312,经沧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启用“河北省沧州第一中学”印章,废除原“河北沧州第一中学”和“河北沧州东方红中学”印章,并发公告。

42,学校通过办学习班实现了“班级革命大联合”,结束了派性斗争的历史。

412,经河北省沧州地区革命委会批准,沧州一中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委员:张洪文

副主任委员:邢双印  曹瑞玲  刘洪江

常务委员:刘春永  代林祥  王世全  黄少鲁  吴凤菊

    员:刘守业  肖长山  韩庆祥  张建芳  孙兴云  王景林

         赵书清  吕世其  王春玉  杨晓敏

革委会下设政工组、专案组、教革组、后勤组、工农业生产组。

426,启用“河北省沧州第一中学革命委员会”新印章,原校章作废。

4月,学校复课,按连排建制组织学生的学习及劳动,由“军训团”组织军训。学校自定课程和教材,实行开门办学。学制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52,学校原党总支书记李之盈自缢身亡。

6月,在军宣队的指挥下,进行“清理阶级队伍”,对学校原领导和部分教职工进行“揪斗”迫害,隔离审查,强迫劳动。王炳炎、丁仁、董荫阁等13人被罗织以各种罪名,王炳炎被迫害致死。

62673,学校高中66届、67届毕业生351名,初中66届、67400名,除初中211名升学外,其余先后离校。。

97,铁路沧州地区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

9211030,第二、三连师生共282人,在工宣队的带领下,到南皮县翟官屯大队,接受“再教育”,进行教育革命的探索。

1969

129,学校高、初中毕业生382人,到农村去的共206人,其中家在农村的99人,去黄骅民兵营的75人,去南皮插队落户的9人,投亲靠友的23人。

313,经沧州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建立党支部,张洪文任支部书记,邢双印、曹瑞玲、刘春永、代林祥任委员。

7月,铁路沧州地区工宣队撤出,沧州发电厂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学校党组织成为发电厂党总支一中支部,工宣队长吕景纯任支部书记,张洪文任副书记。

81223日,后勤组、教改组先后拟定了伙食管理、物资保管、财务管理、教学秩序、成绩考核、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和方案。

1970

126,学校更名为沧州市第一中学,并正式启用“沧州市第一中学革命委员会”新印章。由地属学校改为市(县级)属学校。

4月,在“一打三反‘运动中,几名教师受到迫害。

10月,建立学工学农基地,试制成功3CT系列50安培可控硅整流元件。

1971

9月,学校学生李晓惠离校入河北“体工队”,成为非正式队员。后因在南京召开的全运会上铁饼成绩突出,72年成为“体工队”正式队员。后在亚运会上以61.80的成绩破亚洲女子铁饼记录,该成绩保持了8年。

9月,邢双印任学校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

校革委制定了《学生守则》、《学校几项规定》《团员、红卫兵规则》、《学校纪律几项规定》《尊师爱生的几项规定》等多项制度和规定。教学秩序开始得到恢复,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1972

429,经党支部大会选举,邢双印为书记,杨荫阔为副书记。

59,经上级批准,建立共青团沧州市一中委员会,杨荫阔任团委书记,刘广达任副书记。

1973

5月,沧州发电厂工宣队撤出,沧州通用机械厂工宣队进驻学校。

10月,勾炳德任学校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四人帮”抛出“白卷英雄张铁生”和“小学生黄帅日记”,批判“师道尊严”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学校少数教师又成为批判对象,学生们由于受“反复辟”、“反回潮”、“反潮流”的思想煽动,学校教学秩序再度出现混乱局面。

1974

314,校革委总结出开门办学的十项措施;成立工农兵讲师团;组织学生走出去,在三大革命实践中学习;请工农兵来校讲课;学习与工厂挂钩,实行定点劳动;教师走出参观学习;加强农业课的教学;加强对校办工厂、农场的领导;成立教学实习车间;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举办学习讲座。

424,校革委拟定《学农要求》、《学农政治思想工作制度》和《学工学农评比条件》。

124,勾秉德任支部书记,计三友、李振华(工宣队)任副书记。

1975

91826日,在工宣队长率领下,一行8人赴北京112中学、158中学、密云二中等学校学习“批林批孔”和教育革命的经验。

全校开展了评论《水浒》的活动。

1976

728,唐山大地震波及沧州,学校部分宿舍和教室被震裂,面临倒塌的危险。10月,拆除礼堂两侧危旧教室12个,学生大部分到临建棚上课。

99,毛泽东主席逝世,学校全体师生进行悼念活动。

相关阅读:

• 沧州市第一中学五十年通鉴2007-07-26 10:46

关注一中官方微信

地址:上海路南侧、狮城公园以南、河北工专以北、迎宾大道以西 市内公交车16路直达
博川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沧州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07 免责声明
冀ICP备19016029号-2 沧公备13090302000291

本网由:沧州市第一中学文宣处主办